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昀豐科技徐永亮:光伏設備的下一個路口
發布時間:2012/9/18 點擊:9051
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我國已掌握千噸級多晶硅規模化生產技術,硅材料生產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國內可生產50%的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包括單晶爐、多晶硅鑄錠爐、開方機、多線切割機等。光伏電池組件價格已從2000年的每瓦40 元下降到2011 年的每瓦7~8 元,太陽能發電的上網電價從2009 年以前的每千瓦時4 元下降到2011 年的每千瓦時1元左右。2008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冠軍。成就這一奇跡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制造設備的國產化。相關設備制造企業緊跟光伏市場需求,通過技術創新,研制出了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成套裝備,支撐了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
多晶鑄錠爐是太陽能光伏產業中最為重要的設備之一。這一設備長期以來被美國GT advanced technolegy 所壟斷。多晶硅鑄錠爐曾經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曾是業界的硬傷。
據記者統計,截至2012年9月,國內有近15家企業在研發多晶鑄錠設備,并且部分企業設備已經批量投入生產線。今年3月,浙江昀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強大的技術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推出CMF8010/CMF4510多晶硅鑄錠爐。這可以說是又為中國多晶鑄錠設備行業涂抹了厚重的一筆。
國產鑄錠設備具有成本優勢毋庸置疑,但國產鑄錠設備更應該做到的是通過過硬的質量、優良的技術、卓越的技術支持和客戶服務,以及全套的工藝解決方案贏得用戶、贏得市場。”對于國產光伏設備的應用現狀,昀豐科技總經理徐永亮表現地很冷靜。
他表示:從目前鑄錠設備市場整體來看,國產設備無論是技術還是價格上,優勢已經顯現,例如:大尺寸、準單晶、高效多晶等這些對傳統多晶鑄錠工藝的提升改進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的。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1、國內企業對于高性能光伏設備的認知缺乏統一標準以及國內設備企業之間的非理性競爭。
舉例說,業內多晶鑄錠企業都號稱能做到650~800kg,但有多少能達到穩定生產的硬性指標值得懷疑;如果走準單晶路線,單晶率是多少?如果走高效多晶路線,“高效”與“傳統”多晶比提高的轉換效率是多少?“2010年我們說15.8的多晶硅片平均轉換效率,現在,17.2已經是起點。”
2、雖然目前國內做鑄錠設備的企業很多,但具備持續研發投入能力的企業卻太少,甚至有些上市的光伏設備企業2~3年了產品幾乎沒有任何改進,這是大多數國內光伏設備供應商的硬傷。“雖然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昀豐科技也同樣遭遇了“寒冷”。但其研發力量一直沒有削減,通過加大LED設備的產能,來彌補光伏產能的不足,從而支撐高額的光伏設備研發資金的投入。”徐永亮說。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上游制造環節市場開始出現頹勢,國產鑄錠乃至全線生產設備遭遇嚴峻的市場考驗。前10年光伏產業投資過熱,以資本為主導的行業環境誤導光伏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目前包括賽維、大全在內的多晶硅企業,其設備開工利用率大幅削減。消化目前的產能需要2~3年的時間,因此,未來1年內,國產新設備的推廣前景不容樂觀。其次,設備關鍵零配件采購成本高。由于我國基礎工業落后,部分關鍵零配件及大量機加工精密零配件需要進口,大大增加了國產光伏設備的擁有成本。最后,國人的自輕心理,不相信國產設備的品質,也阻礙了國產設備的推廣。
對于國產光伏設備的市場空間以及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的競爭,徐永亮表示,目前整個光伏行業處于調整階段,這對于設備企業來說還是有好處的。落后的產能在調整過程中勢必將遭到淘汰,而將由技術力量強和管理優秀的企業來接納這部分產能。
“在行情好的時候,設備升級對于客戶來說是沒有動力的,因為現有設備使利潤已經很可觀,沒有必要進行設備升級;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上游多晶硅及切片企業的成本壓力比較大,如果設備企業能夠提供一些先進的設備,能給客戶帶來一定的利潤空間,企業升級設備的動力還是比較大的。”
對于市場前景,徐永亮持樂觀態度。“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昀豐把它看成修內功的時期,著手研發高效單晶爐與大容量多晶爐,市場行情一旦好轉,這些設備將立即投放市場。”
但徐永亮也表示出自己的擔憂,他擔心如果類似于政府等非市場因素的介入,行業調整的時間周期將很不明朗,對于企業來說這更難熬。
因此,備戰后期的理性市場,加快推廣國產光伏設備,為國產光伏設備的在線應用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生態環境成為當務之急。“針對目前市場環境,可以選擇有技術實力的多晶硅企業進行財政補貼,鼓勵其使用、試用國產設備。在關稅方面,對需要進口的關鍵零配件及材料減免進口關稅,降低國產設備的制造和擁有成本,切實做到支持國產高端裝備的發展。此外,還要克服盲目崇洋心理,鑄錠、切片等高端設備水平的提升,依賴于多晶硅企業對國產設備的信任。這樣國產設備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應用。”徐永亮對記者表示。
一代設備一代工藝一代產品,國外公司用設備一代一代地牽著我們光伏產業的鼻子走,這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慣用的策略和伎倆。光伏產業雖然正經歷著坎坷,但他依然還是新興產業,預計這一產業在未來1-2年將回歸理性,企業備戰迫在眉睫。只要國內光伏設備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實現技術到成本的置換,國產光伏設備一定能夠實現在線規模化應用,也一定能夠消除中國光伏產業硬傷。